首页 > 新闻 > 宜秀要闻 > 正文

大龙山镇:念好“兴强增聚”四字经 力求脱贫攻坚成效显

日期:2017-06-24 08:56:56   来源:   点击:
        今年以来,宜秀区大龙山镇创新扶贫模式,念好“兴、强、增、聚”四字经,对标施策,精准发力,多措并举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力求将脱贫攻坚工作落到实处,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确保贫困群众得到有效帮扶,稳定增收。
        兴产业。产业扶贫是“授之以渔”的扶贫方式,是稳定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和长远之计。该镇按照“政府主导推动、龙头企业拉动、合作组织互动、产业大户联动”思路,确保每一个贫困户至少参与一项扶贫产业,变支援性“输血”为产业性“造血”,激发贫困户自身活力,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中,促使大户与贫困户之间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拓展贫困户增收渠道。从去年开始,该镇新新社区就紧紧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确立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为社区主导产业,走“造血式扶贫”的路子,积极探索“社区+公司+贫困户”、 “帮扶干部+贫困户”发展致富路子,形成特色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局面。目前,该社区已经建成蔬菜、瓜蒌籽、杨梅、葛根等特色产业基地近1000亩,带动贫困户就业年收入20多万元。今年,大龙山镇还在各社区展开畜禽养殖试点,全镇 32户有养殖条件的贫困户发展牛、猪、鹅自养产业,帮助要求脱贫又缺乏养殖条件的108户贫困户提供畜禽代养。
         强基础。以整镇整村推进为抓手,用足用好资金,重点抓好村组道路、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项目实施, 全面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该镇贫困村—新新社区2015年新修建一条长1.1公里、宽3米的水泥道路,投入资金48万元。2016年社区投入资金110万元新建长3.077公里、宽4米的柏油道路;2017年社区投入约90万元对胡家老屋道路新修,新建800平方米的居民文化广场一个;兴修3口当家塘和2条沟渠。此外,该镇桃元老屋、平塘、张畈、毛塘、油塘道路3公里硬化已建成通车,总五公路驾校段铺设管道已完成,百华何凹组硬化道路0.6公里。桃元社区1000平方米社区党建文化广场、平塘800平米文化广场和300平米停车场建已完工,百华何凹新建700平米的小型活动广场。百华社区对五横乡与何凹组接界处进行绿化改造提升并安装路灯104盏,兴建绿化池5处,新增绿化面积200平米;桃元社区于7月底完成了广场灯的安装,对广场周边进行植被绿化共4000平米。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将社区环境卫生纳入市场化运作,由专业物业公司管理维护,聘请专人定期清运处理垃圾,社区跟踪督查,定期考核,确保实现道路两旁、居民房前屋后无明显垃圾。
        增收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日,家住新新社区的居民胡显木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原来,在他的各级帮扶责任人共同努力下,终于帮他找了一份工作,增加他的家庭收入,减轻了负担。近年来,该镇采取“一帮多”形式,干部员工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积极为贫困户牵线搭桥,着力帮助贫困户理思路、想办法、筹资金、解难题、办实事,助力村民早日实现脱贫致富。此外,大龙山镇鼓励贫困户贷款入股、获利分红,把小额信贷、企业、产业、贫困户链接在一起,施行小额信贷“户贷企用”机制,以贫困户带资入股的形式分红,目前已放款608万元。
        聚合力。脱贫攻坚工作单靠哪一个人力量肯定是不够的,只有多部门合作、社会力量全参与,才会让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事半功倍”成效。该镇全面夯实干部结对帮扶、“双联双包”和“第一书记”帮扶责任,全面全力推行“六个一”脱贫工作法,严格执行“四项清单”制度,有效引导贫困群众自立自强、勤劳致富,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今年年初,大龙山镇社保所结合“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有效推进就业脱贫。通过深入企业,鼓励相关企业单位积极开发物业保安、清扫保洁等扶贫公益性岗位,扶持贫困户实现就业,并享受岗位补贴,增加贫困户家庭劳务性收入,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      
       扶贫工作重点在准,关键在帮。该镇在产业就业扶贫的基础上,全面发力,做足绣花功夫,着力将健康教育扶贫落到实处,做到真扶贫,全方位帮扶到位。该镇卫生院对辖区內贫困户189户542人进行免费体检,以“扶贫扶志•教育扶贫”为主线,通过开展教育扶贫大走访大排查、大力开展教育扶贫宣传、扎实推进教育扶贫资助进程等多种措施扎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另外,帮助大专、高职、中职贫困生申请雨露计划、大学新生贷款审查,并及时提醒贫困生做好各项教育资助申请工作,确保贫困家庭学生“应扶必扶”、“应贷尽贷”,让教育扶贫惠民政策精准落到实处。截至目前该镇各项教育扶贫政策已落到实处,全镇74名贫困生已按教育扶贫政策的标准得到了资助,共计资助93500元,贫困生真正做到教育扶贫全覆盖,不落一人。(储彩琴 方华 吴涛)
 

上一篇:陈富斌一行视察全区文化工作

下一篇:宜秀区:步行在一线 合力抓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