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特色经” 打好“循环牌”
宜秀区优化生态空间 推进绿色经济发展
【导读】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宜秀区以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契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部分,以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怡人宜秀为美丽愿景,走“生态型、国际化”发展道路,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开放兴区、创新活区”四大战略,按照“品字形”空间发展布局,打造品牌园区、品质新城、品位之旅,“山水之美、文化之魂、禅宗之慧、休闲之乐、民俗之特”的怡人宜秀风景独好。
优化生态空间
今年以来,宜秀区围绕产业、生态、文化、人居空间需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 完善“品字形”发展布局。省级大桥经济开发区着力打造产城一体产业高地,安庆北部新城区打造科教园区、品质新城,龙山凤水涵盖五横、罗岭、杨桥区域,打造生态宜居、风光宜人、绿色宜游之地。
—— 明晰生态保护红线。该区将破罡湖湿地保护区、大龙山风景名胜区、大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石塘湖应急备用水源等区域化为该区生态保护红线的重点范围,严禁毁林开荒,严控矿产开发,建立生态屏障,落实保护任务。
—— 遵守耕地红线。2016年全区耕地8573.09公顷,基本农田4786.56公顷,与前期相比均保持稳定。
—— 强化生态系统保护。通过全面开展见缝插绿、破硬增绿行动,实现应绿则绿、土不露天,该区森里覆盖率超40%。今年上半年,全区完成造林8796亩,义务植树、四旁植树22万株,申报省级森林村庄6个,开展集贤关区域整治工程,实施了生态复绿。
—— 开展“净水、净空、净土”行动。目前,该区城镇饮用水合格率达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率达100%。
发展生态经济
宜秀区坚持把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与推进产业升级结合起来,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实现绿色崛起。
走好“升级路”。该区抢抓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机遇,坚持绿色GDP的发展理念,围绕首位产业、生态工业,重点引进食品加工、智能制造、生物工程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全区产业结构不断向中高端迈进。2017年上半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显著,食品加工、智能制造、生物工程三大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达90%。556电商产业园成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阿里巴巴跨境电商平台正式落户,60家农业经营主体进驻电商平台。
算好“生态账”。该区以产业化方式和市场化手段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精品农业,打造农产品“绿色、健康、放心”生态品牌。以蔬菜、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产业为重点,打造了曰公杨梅、花山蓝莓,黄梅葡萄、皖江水产、罗岭蓝孔雀等特色农业。积极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指导,6.5万亩水面已取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验收。
念好“特色经”。该区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建设中国秀园、菜籽湖湿地,龙湫池景区、乌龙溪景区、鲍冲湖休闲度假区、邓稼先纪念园等景区景点,建成集现代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一体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地60多处,省级以上休闲渔业基地5家,渔家乐365家。2017年上半年,全区游客接待人数达220万人次,同比增长11%,旅游总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10%,
“绿色发展”深入人心,宜秀区正以这一发展理念为先导,走向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倡导生态生活
宜秀区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和引导绿色消费、清洁消费、节约消费等良好风尚,努力形成社会重视、全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生动局面。
该区始终提倡低碳生活,绿色交通,绿色出行,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49%,公众绿色出行率达76.19%,北部新城城市公共自行车项目为全省首创,已经投入运营,节能节水器具普及率分别达到80%和85%,严格按照财政部、发改委公布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政府绿色采购比例达到86.6%。
全区以创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乡村为抓手,持续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
—— 大力改善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成农村公路500公里,实现了所有乡镇街道通油路,所有建制村通公路并得到提标,组组通、户户通不断延伸,城市公交基本延伸覆盖到全部乡镇街道和建制村。
—— 实施生态村、生态乡镇、生态区“三级”联创工作。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村8个,市级生态村27个,省级绿色社区1个。
—— 积极推进农村专项整治“三大革命”。重点打好垃圾治理歼灭战、污水治理攻坚战、卫生厕所推进战三大战役,努力打造宜秀天蓝、地绿、水净的村居环境。
该区还坚持建管并重,将环境整治从集镇、中心村全面延伸至村民房前屋后,积极探索村民自建自管模式,确保全区美丽乡村长治久美。
【编后】
目前,宜秀区已经形成了高位推动的生态保护新格局、绿色发展的产业经济新体系、改革创新的环境保护新机制、保护青山绿水的全民参与新氛围,生态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宜秀样板。
如今,青山常绿、碧水长流、空气常新、土壤常净的城市花园展现眼前,不出城郭即可享受山水之怡,身居闹市便能品味林泉之致的“龙山凤水·宜秀怡人”美丽画卷徐徐铺开。
(嵇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