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走进杨桥镇螺山村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条条通畅平坦的硬化道路、一盏盏整齐划一的太阳能路灯、一块块绿意盎然的蔬菜基地,与周边青山绿水、农户住宅相映成辉,恰似一幅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美景。
螺山村,这个曾经被宜秀区称之为路途最远、难度最大、问题最多、困难最深的“四最”贫困村,如今是旧貌换新颜,给人耳目一新,让人刮目相看,说起螺山村的华丽嬗变,村民们就不约而同的就会想起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共产党员金玲同志,当村民们说起这个“弱女子”时总会由衷地为她谦虚的品德、善良的品质、实干的作风、忘我的精神竖起大拇指,而金玲总是笑着答道:“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你们的幸福快乐就是我的最大追求。”
真心担当:把责任扛在肩上
2015年8月受组织委派担任杨桥镇螺山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她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当她带着忐忑不安心情第一次踏上螺山村这片土地时,给金玲最深的印象就是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农民生活的贫穷和贫困户期盼的眼神,金玲感到了自己肩上责任沉甸甸,也坚定她立足农村、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勇气,暗下决心与村“两委”一道拔掉“穷根”,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让贫困户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螺山村是杨桥镇的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全村893户农户3076人,其中贫困户85户219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3万元。她到村任职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村入户、摸清底数。为此她与驻村帮扶队成员一起夜以继日地对全村893户农户展开了“地毯式”入户摸底,尤其对85户扶贫户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和想法需求进行了详细的走访了解,掌握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其次,她与村“两委”干部分组分片召开村民小组长、群众代表座谈会,逐户了解贫困户的家庭需求、帮扶措施以及村组干部和群众对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以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把贫困户的想法和愿望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基础上,她多次组织召开村“两委”扩大会议研究制定了螺山村脱贫攻坚三年帮扶工作规划,同时对85户贫困户逐一制定了“个性化”帮扶措施,根据规划的总体要求,每年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每一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在驻村一段时间以后,金玲身有感触的说道:“从城市来到基层一线,虽然工作条件和环境落差很大,但我内心却很充实快乐,在这里令我感动的事太多了。每次看到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境况,我都觉得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
真情帮扶:把贫困户装在心里
想贫困户之所想。“严谨、细实”是金玲的做事原则,也是她的工作作风。自2015年8月开始驻村后,她走访了全村所有的贫困户,光走访记录就写了10多本,上面详细记录了贫困户的家庭生活状况、致贫原因、诉求愿望和全村的基本情况、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在走访入户过程中他问的问题最多,不管是家长里短还是琐碎小事,她都会“打破沙锅问到底”。2016年脱贫户80多岁的方莲友,年初同儿子张文满一起去大连生活,因病在大连市去世,老人家是名党员,她儿子将消息告诉金玲,伤心之余他儿子说话吞吞吐吐,在金玲同志一再追问下,得知他着急回家安葬事宜,这时候,放下电话她就与村两委商讨此事,决定由村里出面与公墓对接联系,等一切联系稳妥,她就第一时间告诉了张文满,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急贫困户之所急。她经常说到:“群众的小事就是我们扶贫工作的大事。” 2017年5月16日,她在入户走访中得知贫困户朱一开老伴方翠兰眼睛白内障快瞎,平时生活都无法自理了,儿女都很忙在外工作,无法带老伴去医院就医,她二话没说,马上做出决定,叫朱一开晚上准备好日常用品,身份证、健康服务证,第二天6点没到,她就开车到了朱一开家中,帮助收拾衣物、扶老人坐上自己的车,赶到安庆眼科医院时还不到8点,她排队挂号找医生,等一切入院手续办好、医生检查完她又赶到村里召开扶贫攻坚周例会。此外她还多次到贫困户家帮助整理整洁家庭卫生、烧饭,骑车接送不会骑车的贫困户到本村油坊购买食用菜籽油等等,两年来像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帮助贫困户解决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她通过自己的关系联系亲戚朋友帮助销售贫困户家养殖的畜禽产品,一方面她亲自挨家挨户的收集鸡鸭鹅等畜禽产品,并用自己的车带到安庆城区卖给亲戚朋友和酒店、敬老院和企业等,先后帮助贫困户刘克玉、董金贵、刘春生、方光义、张思九等销售家禽近千只;另一方面她邀请有关单位和亲戚朋友到螺山村走访慰问贫困户,扶贫济困,帮助贫困户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临走时还购买一些贫困户的农副产品。对于金玲来说,帮扶困难群众都是她应该做的。
舍小家为大家。一年365天,金玲每年工作在村至少是300天,村部的办公室也是金玲的简易宿舍,里面除了办公桌椅,文件柜背后的一张床就是他休息的地方。“来到螺山村,回家就成了一种奢望,正常每周能回去一趟就非常不错了。”金玲说。在2016年防汛抢险期间,她作为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带领村干部和党员同志身先士卒,一方面肩扛背驮冲在防汛抢险的一线,另一方面积极组织转移受灾贫困群众,做好安抚教育工作,与安置群众吃住在一起。因为防汛抢险,她竟然把母亲的生日给忘记了,因为扶贫,她无法照料到女儿的生活和学习,等等。作为子女、作为母亲她失去的太多太多,有愧于家人,对于这些她从不言语、从不怨恨,却独自承受着压力和痛苦,时常一个人在村部前的广场上暗自哭泣……
真知灼见:把发展产业作为精准帮扶的根本途径
“没有产业支撑的扶贫是不长久、也是不稳定的扶贫”金玲说。力求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千方百计让富民的产业兴起来,让广大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这是她日思夜想的一个大课题。为此,她带领村干部一起开展调查研究、邀请农业专家实地查看、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选准选好产业扶贫项目,努力做到村有特色产业、户有产业覆盖的发展思路,要求产业选择要体现地方特色、体现“少而精”,产业布局要突出重点,覆盖所有扶贫对象的具体路径。研究制定了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说起该村的特色种植养殖业,金玲如数家珍,她说,螺山村紧紧抓住上级惠农支农政策和产业扶贫的契机,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积极培养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今螺山村涌现出了一批有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合作社,一批特色产业开始初现规模。通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稻虾连作”、“特色池塘养殖”等产业扶贫项目,集成创新了“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种养植大户+贫困户”、“帮扶干部+贫困户”帮扶致富的新路子。产业项目总投资1006.1万元,其中:“稻渔综合种养”325.1万元,“特色池塘养殖”681万元。项目带动农户514户土地入股(其中贫困户48户),85户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享受财政补贴23.328万元,贫困户人均收入不足2900元上升到5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近35万元。
真抓实干:把改善村级基础公共服务设施作为强村目标
螺山村各个村民小组分散,交通不便,遇到雨雪天气就不能出村,给村民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多不便。看到这种情况,金玲觉得解决螺山村贫困问题的关键是要修好路,她与工作队成员把交通列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中。为此,她多次联系选派单位、区直帮扶单位解决村基础设施资金两年约40余万元;通过跑项目、跑部门,积极向上级反映争取资金支持,先后为螺山村各个村民小组修建了水泥通组硬化路。结合螺山村实际,充分利用上级各种涉农项目建设资金,拓宽改造进村主干道路、通组道路14条14.255公里,加固大联圩堤坝1960米,完成土方3万方,通过“八小水利”工程更新改造大联圩、双冲圩涵闸2座,排涝站、抗旱站4座,装机达173千瓦;为更好地方便村民办事,新建了总投资180万元面积1051平方米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村民活动广场914.7平方米。此外,村里还不断加大村卫生院医疗设施、村敬老院安全保障设施、小学教学器材等投入,努力为村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
“祖祖辈辈待在螺山村,从没想到家乡会发生这么大变化,还是年轻人有想法、更有办法,金书记为我们螺山村做了大贡献,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金书记的付出,金书记您就留在螺山村吧!”村民看到如今的变化由衷地说道。
“ 干部怎样,群众心里有一杆秤”,金玲扎根在基层一线,一心一意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她用真心真情与群众架起了连心桥,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间。金玲为此荣获2016年度宜秀区“第六批优秀第一书记”,2016年度“宜秀好人”,2016年度宜秀区“优秀巾帼志愿者”,2016年度杨桥镇防汛抗洪抢险“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度宜秀区“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度“第六批优秀第一书记”,2017年度杨桥镇“优秀共产党员”。螺山村也从过去的软弱涣散村转变为现在的先进村,2016年获得安庆市和宜秀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庆市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金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服务宗旨,也践行着一个扶贫干部甘于奉献的优秀品德。(金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