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新平丨龙舟文化节在文化层面带给我们的启示
日期:2018-06-25 15:57:51 来源: 点击:
之前写了一篇关于龙舟文化节的文章,侧重于从“办节“的角度,谈了一点感受,觉得意犹未尽。这里,从文化层面谈谈龙舟文化节带给我们哪些启示,我们如何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熟知和理解,就谈不上传承和发展。比如,我们端午举办龙舟节,组织赛龙舟,这只是龙舟文化的的一个载体和表现形式。龙舟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价值理念是怎样的呢?端午为什么要划龙舟?这就要从端午的起源说起。应该知道,中国传统节日是在天人和谐的主导观念中化育而成的,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端午是阳极阴衰之时,根据阴阳平衡的理念,需要“扶阴抑阳”。在中国五行中,“水”属阴性,所以端午的许多活动包括划龙舟、包粽子都是与水有关,其用意在于冀求阴阳调和。当然,随着历史的传承和演进,各地的习俗和传说也有分化和差异,比如有的地方演绎出对屈原的怀念而注入一种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而赛龙舟,体现了昂扬向上的奋进精神,发展成为一项传统的体育运动,广受大众欢迎。正因为端午节蕴涵如此独特的民族气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民俗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2009年端午节作为中华传统节日首先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情有独钟,经常在重要场合为传统文化“代言”,并作出一系列精辟的论述。比如,他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的加以对待,有扬弃的加以继承,努力用中华名族创造的一切精神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等等,为我们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要求我们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传统文化有所鉴别,有所取舍,有所阐释,有所结合,有所创新,做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相互融通。这次龙舟文化节我们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上做了一些尝试。如我们秉承为民办节,文明办节,低碳办节,安全办节的理念和宗旨,组织志愿者服务达200多人次,邀请道德模范、劳动模范、脱贫户代表参观。整个节会气氛祥和,环境整洁,秩序井然,始终充满了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把传统节会办成一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动员,办成一次政府与民间良性互动,配合默契的大协作。
三、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不是简单就旧瓶装新酒,也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对其内容和形式的综合性改造,同时完善表达机制,实行传统话语转换。比如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构想,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的典范。借用古代的“丝绸之路”这一文化符号,秉承其中开放包容合作的文化底蕴并融入时代元素,使之具有了更加广泛深远的全球性意义。这次龙舟文化节,我们着眼于打造节会品牌,实际上也是对划龙舟这一民俗活动的一次改造提升。在赛事上也做出了匠心安排,分别设置了标准组和传统组。与标准体育赛事的接轨,增强了比赛的专业性、对抗性、观赏性,同时保留传统龙舟参赛,既保证了群众的广泛参与,又较好地保持了原有的民俗风情。
上一篇:安徽GEF项目湿地生态巡护员培训班在我区成功举办
下一篇:宜秀区积极筹备民生工程第三方绩效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