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安庆日报7月7日时评专版】读新闻首先是读标题,标题做得好自然能吸引眼球。7月1日,《安庆日报》2版有一则新闻肩标是“脱掉鞋子下田,洗掉泥巴作画”,再看主标:《五横乡活跃着百多名农民画家》。这则关于群众文化的新闻稿件恰如炎炎夏日里一股清凉之风,使我们不得不为安庆城乡群众文化的多姿多彩而欣然大快。同时,不由得联想起我国城乡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之乡,如年画之乡、漫画之乡、剪纸之乡、泥塑之乡等等。安庆五横乡百名农民画家构成的群众文化风景理应是一地群众文化建设的缩影,更是文化民生成就的反映。此一则新闻,有点有面更有回味之甘甜。
五横乡百多名农民画家在工余以作画自娱,既丰富了乡间群众文化生活,也道出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初衷所在:从规模上解读,一方文化气象业已形成;从内涵上琢磨,地方群众文艺活动特色尤显浓郁;再深作进一步探究,五横乡对独具特色群众文化活动的发现与扶持的经验更值得宣传和推广。一者,说到安庆城乡群众文化活动,我们赖以推崇并为之骄傲的首推黄梅戏,因为这是我们的“地方粹”,但在群众文化活动的“万紫千红”中,还有着艺术造诣很深的各种艺术形式蕴藉其中,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孜孜以求,津津乐道,从而也造就出群众文艺形式的多样化。五横乡文化发现的价值就在于突破了地方传统文艺形式的优势制约,视野更为开阔。可以说,今天的五横乡也许就是未来“安庆农民绘画之乡”的雏形;二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五横乡农民画家有百人之多,发展到今天构成了一地文化优势,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当地党政机构的重视、引导与扶持,也正如报道中所说,地方党委和政府“经常组织开展笔会、书画摄影展活动,为他们搭建交流平台,传承传统文化”。这里给出的答案还在于,党委和政府的文化艺术涵养直接关系到一地的文化建设状况,五横乡百多名“泥腿子画家”走进艺术殿堂,带动一地文化风气的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的最大优势是能够满足城乡群众不同的艺术追求和艺术爱好,集结起来就是五彩缤纷、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生活风景,可以带动一地文明气象的升华,这股向上的力量汇聚起来推动着安庆经济社会发展,这就是群众文化的内涵价值。笔者还同时注意到,从今年6月份开始,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推出了文化活动安排,并在媒体公布活动咨询预告,政府有关机构与社区群众文化互动,可谓有声有色,相得益彰。在读了《五横乡活跃着百多名农民画家》报道后,笔者认为,由此发散,如我们也可以办“农民画展览”、可以办广场舞表演、可以办群众摄影展,甚至可以让那些养花、养鸟、玩石的玩家将自己的“作品”拿出来让市民欣赏品鉴,让群众文艺行家里手搬出“十八般武艺”与大家同乐。现在的关键是,群众文化需要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更需要必要的经济支撑,这两样囊括了胸襟与视野,我们应着眼于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美好明天,在群众文化建设上再给予更多地关注,相信我市群众文化在“百花齐放”中将更加璀璨夺目,赢得掌声阵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