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宜秀要闻 > 正文

【征迁一线】我眼中的棚改人

日期:2016-08-21 19:04:53   来源:   点击:
  【编者按】
    我是一名去年刚招聘的村(社区)工作人员,刚参加工作就“摊上”了棚改大事。从5月份进入红光社区指挥部以来,至今已经快4个月了。如今,走在三红路上,紧密相连的红砖白瓦房部分已经成为废墟,沉埋历史。新旧交替,回望征程,棚改路上的每一步推进、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征迁一线广大党员干部的忘我奉献。在我眼中,他们是“老黄牛”一样的人,走过最艰难的路,流过最心酸的汗,看过最深沉的夜,吃过最困顿的苦,在征迁路上默默耕耘奉献着。

    带头签约第一人


   
   红光社区“两委”成员张斌,党龄8年,在社区党员干部队伍中,他算是资历年轻的后辈,但在工作上他却不甘落后,争当先锋。在征迁阶段,他的女儿正在备战高考,这个关键时刻,张斌却忙得不见人影,入户宣传、收集资料、签订协议,和大家一样加班到凌晨。妻子埋怨他为了征迁丢了家庭忘了女儿,他笑着说:“征迁和高考一样是战场,家里一下子多了两个战士!”妻子被他的话逗笑了,心里的气也消了,只是更心疼他越来越疲惫。
    征迁工作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谁的心里都有一本账,很多群众认为干部家庭肯定会多“沾光”,很多有签约意向的群众都还在观望着,张斌打破这个僵局第一个签下了协议,当指挥部工作人员上门签协议时,哥哥张贞贵还不相信弟弟在没有跟家里人商量的情况下就同意签字,摇摇头苦笑道:“弟弟在社区工作,我们不仅没有沾光,还要吃点亏。我们也知道他工作不容易,所以什么条件也都不提了。”一句话道出很多干部亲属的心声,也反映出党员干部在征迁工作中不忘初心,保持公心的优良作风。现在,张斌家的房子已经成为记忆,而他的征迁工作还在继续。

    带头搬迁第一人

   
   “余书记,我家儿子户口为什么不可以认证...”
   “余书记,你帮忙给我找套房子啊!”
    ......
    在指挥部的办公楼里,你总是能看到红光社区书记余章宏的办公室里人满为患,群众带着各种问题找上门,你一言他一语。同事戏称他的办公室是“专家门诊”,征迁工作中的所有疑难杂症都集中到他那里,每天光是接待群众来访就应接不暇,他还肩负着征迁谈判包保任务,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给身体和精神带来沉重疲惫,没时间吃饭,就将就着泡面,速战速决;没时间休息,就匆忙洗把脸清醒一下,继续奋战。自红光社区棚改工作开展以来,他带头冲锋在第一线,挨家挨户做工作、讲政策,村头巷尾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征迁过程中,很多群众签订协议后仍然保持观望态度,不愿意搬走,为了推动征迁进程,余章宏毅然决然做了第一个搬迁的人,谈到他家的搬迁过程,至今他还怀着几分歉疚:“签完协议我就找房子准备搬家,家里人都舍不得搬走,但是为了我的工作,他们什么话都没有说,我小孙子到现在都住不惯我们租的房子,天天吵着要回家。”78岁的老母亲原本一直与他生活在一起,因为拆迁租房不方便,也因为不想在关键时候给他添麻烦,便主动提出搬到大儿子家。搬家那天,余章宏几次想跟母亲说一句“老娘,我先搬走了”,但是话到嘴边,如鲠在喉,刺痛着心却说不出口。他相信母亲会明白这个儿子心里一直念着她,他也相信幼孙会明白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       面对征迁工作,他雷厉风行,以身作则,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承诺,在群众中树立典范,在他的带动下,群众陆续搬迁,“余书记带头搬家,我们也要支持他工作啊!”一位征迁群众如是说。

    带头拆除第一人


 
    潘宜广,今年60岁,原大桥街道红光社区副书记,党龄38年。退居二线的他原本可以在家享享清福,含饴弄孙。但自红光社区开始棚改征迁以来,潘宜光的生活忙碌了起来,在征迁一线总能看到他发挥余热宣传棚改政策、做群众工作的身影。此次,潘宜光家也在拆迁范围内。他没等指挥部工作人员上门,就主动到社区说:“不用做工作,我带头签,我不带头,做榜样,还怎么做群众工作。”除了自己带头签协议之外,他还主动到其他两兄弟家做工作,签协议。潘宜广平时在村里威望很高,群众基础好,家庭和睦,兄弟敬重,大哥说的话,其他两兄弟信服,很快签了协议。随后三兄弟家庭共19人赔偿款近400万元只开在了一张房票上,一时间成为了周边群众的美谈。签完协议后,潘宜广利用两天时间就搬出房屋,搬到女儿家住,第一个带头拆除房屋,拆除面积约600平方米。“房屋是91年我一砖一瓦建起来的,要拆了,很不舍得,但是为了棚改,我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带头拆。”潘宜广不舍的面容上透漏着坚毅地告诉记者。(陈婷 李晶云)

上一篇:【征迁一线】群众话棚改

下一篇:【征迁一线】幸福“125”的幸福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