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之交的宜秀区罗岭镇,群山红遍,层林尽染,美不胜收。不过,在一座座现代化蔬菜大棚里,又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和“季节”。
11月18日下午,罗岭镇罗岭社区生态园的大棚内,就正处于“夏天”——人们正在收获着原本在夏天才大量上市的藤菜和四季豆。棚内郁郁葱葱,满目皆绿,同样是本应出现在夏天的景致。不同的是,棚内正忙着采摘、装箱的菜农们,不必如夏天里劳动那般挥汗如雨。
“我们大棚产出的四季豆在市场非常受欢迎,一斤能卖到五块左右。”基地负责人汪海龙介绍,除了四季豆之外,眼下正值藤菜成熟售卖期,价格相对于去年同期而言稳中有涨。
罗岭社区生态园项目,是该社区为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主导产业,于2021年5月开始兴建的项目。项目一期投资150万元,新建蔬菜大棚面积20亩,大棚建成后,成立罗岭蔬菜专业合作社与技术成熟的盛泰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共享管理模式和种植技术,当季就栽种瓠子、黄瓜等蔬菜,第一季蔬菜销售额达到39.4万元。得益于蔬菜大棚的助力,当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就突破了100万元。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该项目也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已达60亩,预计年销售额达百万元以上。
“室外冬意袭来,室内热火朝天”的场景,同样出现在罗岭镇黄梅村——在村里的蔬菜大棚内,村民们正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忙着打孔、栽苗、浇水,移栽螺丝椒和小米辣。
提起辣椒种植,正在现场忙碌的黄梅村党委副书记张平打开了话匣子:“今年,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种植规模,新建温控大棚面积5亩,同时对原有大棚进行改造提升,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钢架拱棚为主的高效设施农业,种植耐寒小米辣和螺丝椒各5亩,预计综合收益将达到40万元以上。”
近年来,黄梅村大力发展包括蔬菜大棚在内的特色产业,通过“菊花+辣椒”轮作种植,盘活闲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助推村民增收致富。2021年,黄梅村通过菊花、螺丝椒两产业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85万元,为当地800多名群众提供了就近就业机会。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2017年的30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157万元的飞跃。
在罗岭镇,发展蔬菜大棚种植,增加群众经济收入,不只有罗岭社区和黄梅村——近年来,罗岭镇依托资源优势,坚持党建引领,实施乡村振兴,不断在“大棚种植”上做文章,通过政策激励、产业扶持、技术服务等措施,鼓励引导各村(社区)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大棚蔬菜、瓜果、鲜切菊种植,使大棚特色种植成为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钥匙”。
目前,罗岭镇已有罗岭社区大棚面积60亩、凤溪社区大棚面积20亩、黄梅村大棚面积10亩……全镇新建大棚面积100亩,租赁企业闲置大棚面积22亩。大棚经济的迅猛发展,正助推该镇特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步伐。
记者从罗岭镇政府了解到,下一步,该镇将继续发展“大棚经济”,在扩大规模、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深入调研蔬菜市场需求及供应,根据市场需求种植时令蔬菜,提高土地产出和经济效益,将“大棚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
(全媒体记者 何飞 通讯员 张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