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罗岭镇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许多群众家园被毁,田地被淹,镇党委、政府第一时间启动预案,继在黄梅小学设立了全区第一个转移群众安置点之后,分别在罗岭中心学校、长征小学、林春小学和镇敬老院设立了4个转移群众安置点。截止7月9日已安置无法投亲靠友的避灾群众215人。
为规范安置点管理,确保转移群众生活平稳,该镇按照区避灾人员转移安置管理工作方案,扎实做好“三查二管一登记”工作。
“三查”即:一是安全保卫巡查。派出民警在人数较多的黄梅小学驻点值守,每日安排安全维稳小分队对各个安置点不间断巡查。各安置点成立管理委员会,选出2名灾民代表负责安全保卫工作。二是消防安全巡查。镇村组织党员干部每日上午9时、下午6时2次对用电、用火情况进行巡查,认真做好相关巡查记录,确保用火、用电安全。三是卫生防疫检查。每个安置点设立医疗室,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为灾民免费提供医疗服务和药品。镇政府成立卫生防疫组专门负责对安置点公共厕所、垃圾存放点、公共活动区域等重点场所进行消毒、消杀,对物资存储、食堂、洗漱间等地制订相关管理办法,确保灾后卫生安全。
“二管”即:一是食品安全管理。安置点管理委员会对每天三餐的原材料采购、饭菜加工中的卫生防护、食堂的清洁卫生等情况进行全程监督。直到晚饭后一个小时,灾民无食物中毒事情发生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值班宿舍。重点就汛期安置点集体用餐的人员管理、场所环境、设施设备、采购贮存、加强协作、餐用具清洗消毒、食品留样等七个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安排专人做好食品采购、饮食供应记录。二是物资管理。做好物资接收、发放记录,安排村干部专人管理。
“一登记”即是做好转移人员信息登记,全面了解转移人员身体、年龄状况和去向,做到“一对一”服务。
目前,罗岭镇灾后自救及安置工作正在平稳有序开展,全镇已建立了镇敬老院、长征小学、黄梅小学、林春小学、中心小学等5个受灾安置点,设置人均20元日保障标准,保障群众日常生活。由于许多通村道路在暴雨中被毁或淹没,花元村、黄梅村、姥山社区部分村民组在暴雨中成为“孤岛”,车辆无法进入,镇村干部们尤其是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冲锋在前,靠双脚、靠冲锋舟,进入被洪水围困的村庄,将救灾物资送到受灾群众的手中,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同时,众多关心、爱护罗岭的社会爱心人士也自发为受灾百姓送来了床被、粮油、大米、饮料等急需物品,解决了他们的物资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