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桥守堤记
日期:2016-07-15 12:23:04 来源: 点击:
老金和老汪的坚守
凌晨四点,记者在睡梦中被惊醒,身旁的汪传斌主任轻轻说道:“你不说要感受一下我们的生活吗?走,带你去巡堤去。”记者跟随着老金和老汪走出指挥所,此时天还未亮,黑暗中两个身影相互扶持,时而快步前进,时而停下仔细查险,从指挥所巡查完整个杨桥防护段江堤,花了整整1个半小时,而这仅仅是他们一天忙碌生活的开始。
巡完堤回来,天已经亮了,许久未说话的金寿峰指挥长沙哑地说道:“ 老汪啊,接下来又有新一轮强降雨,我们的工作不能松懈,回去后,我们还得多做些准备,做好人员交接班和巡堤人员后勤保障工作,一定保证江堤安全。”此时的老金胡子拉碴,一脸严肃,很难将他和那个往日笑呵呵,衣着整齐的他联系到一起。 “别看他是我们的指挥长,从5号那天来到指挥所,平均每天睡眠不超过三个小时,尤其是过来那天为了让驻守江堤的民工有个地方住,他和我们所里的张晓旺两人一夜没睡,硬是在短短的8个小时间建起了8个工棚,并通过多方协商,接通了电,装了电扇,在他眼里只要愿意干没有办不成的事。”老汪告诉记者。
奶爸和准爸爸的执着
在指挥所里,还有这样的两个人---奶爸张沫平和准爸爸佛健。 “自从来到江堤上,很少有机会给家里打电话,每天都忙到很晚,说实话心里最想念的是我1岁半的女儿,但这是我的工作,我责无旁贷。”张沫平说道。
记者了解到,他们都是80后的年轻党员干部,在接到通知后第一时间来到江堤,参与到指挥所安排的工作中来。今年30岁的佛健,妻子已经怀孕5个多月了,由于日夜坚守在江堤上,不能陪在妻子身边,心中充满愧疚。“我已经连续10天没有回家了,在这里我主要包保23和24号工棚 ,平日里除了巡堤查险,还要对接其他事情,确实忽略了家庭,但我是一名党员,舍小家保大家是我应尽的义务。”
江堤上的 “母女情”
“小慧,这半夜的你别跟我后面跑了,我自己去工棚发一下伙食费,很快就回来了。”
“程主任,我还是跟你一起去吧,你一个人我也不放心,正好我也想看看江堤夜景啊。”这是指挥所仅有的两位女同志----残联的程晓玲和曾慧慧。今年50岁的程主任在杨桥镇已经工作30年了,像这样连续10多天没回家还是第一次,这对于她也算一个不小的挑战,好在这里还有她最依赖的 “小女儿”——慧慧。每天她们都会清点工棚人数、发放生活物资。 “这小姑娘和我女儿年纪差不多,很文静,心也很细,其实每次半夜我去工棚,她都找各种理由跟着我,我知道她是不放心我一个人跑。”程主任说道。
“平时大家都在的时候我会喊她程大姐,私下里我都喊她程妈妈,程妈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很照顾我,说实话这里确实很苦很累,但有程妈妈跟我一起我心里就踏实了,再苦也能坚持。”曾慧慧告诉记者。
有人说他们像山,用厚实的臂弯挡住洪水的侵袭,我说他们更像松柏,用坚韧的意志带领大家勇往直前。
杨桥指挥所的9名同志仅仅是众多守堤人的一个缩影,而那165名守堤人才是江堤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一号工棚,记者看到刚巡查排险回来的螺山村村民丁之龙,他是7月4日来到江堤防守点参与防汛抢险工作的。丁之龙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江堤防汛解决燃眉之急。杨桥镇破罡湖社区民兵营长严小兵说:“在这个抗洪抢险工作开始,丁之龙就积极主动向我们村两委提出要来一线。第一次搞这个活动板房的时候,作为一名瓦工。他又自告奋勇地从晚上干到天亮,终于把全线的板房全部落实到位。让所有的民工,包括我们巡堤人员有了躲雨的地方。”
像丁之龙一样守堤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在这个大团队里,有我们市、区直部门和镇村的党员干部,有我们的民兵队员,有我们的学校老师,还有许多普通的群众,他们虽然风餐露宿,但依旧坚守在一线,无论是大雨倾盆还是骄阳似火,对于他们来说每天重复不变的是巡堤查险,一顶草帽、一身迷彩服、一双雨靴、一个手电筒、一根竹棍是巡堤人最基本的装备,每天不分昼夜两个小时巡堤一次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正是这些守堤人用奉献筑起了一道冲不跨的城墙。(金峰)
上一篇:抗洪江堤上的“生日宴”
下一篇:我区部分妇委会成员看望江堤分指值守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