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立体规划,综合利用开发……曾经因采石遍布“环境伤痕”的集贤关,正在密织绿装,重迎青山绿水。
过去,百里长廊经济繁荣
集贤关有我市北大门之称,过去是城区与怀宁县的分界线,如今是大观和宜秀两区自然切割线。不仅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还是现代经济、文化要地,与衍生出的集贤路、集贤门一起在安庆历史及市民记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矿石资源丰富,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集贤关一带便成为建筑材料的主要生产基地,每年开采量达到100多万吨,每天来拉石料的板车排成一条条长龙,十分壮观。
70年代时,集贤关一带开始涌现与石料有关的企业。90年代初期,企业达到100多家,这里也呈现出一派经济繁荣之景。“1992年之前,集贤关属于总铺乡,那时总铺乡是全省的百强乡镇之一,主要靠矿石拉动经济发展。”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的邵正根告诉记者。在他记忆中,那时是集贤关最热闹,也备受外界瞩目的时期。“每天来这里拉石头的车辆形成百里长廊,炸矿石的炮声更是不绝于耳,村村有企业,都和石料有关,不仅供全市需要,还远销江西、湖北等地。”邵正根和当地村民一样,为生活在这样的经济繁华之地感到骄傲。
随着时代变迁,矿石逐渐被淘汰出建筑材料之列,集贤关的开采脚步也逐渐放缓。到2000年左右,只剩下十几家企业,但经济发展留下的漫山遍野的环境伤痕,却让集贤关告别青山绿水。
现代,环境伤痕亟待修复
如今,站在集贤关采石宕口,满目荒山、裸露地块、尘土飞扬给人留下满目疮痍的印象。
据了解,由于长期的大量露天开采,集贤关采石宕口的开采面几乎占据山体的三分之二,严重的破坏当地的土地、植被资源和地貌景观。采石宕口岩石裸露、边坡陡峭更是高达百米以上。同时带来的危害众多,造成环境视觉污染以及地质灾害隐患,尤其是206国道两侧山坡上顺坡堆放的弃渣,形成交通安全隐患及水土流失。多年来,集贤关环境成为老百姓心中的“老大难”。“城市要东进北扩,集贤关地理位置越来越重要,不得不整治。”家住大龙山总铺社区的杨丽说。
未来,综合开发重迎春天
今年,我市迅速启动集贤关综合治理工作,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制定整治规划和实施方案,秉承变废为宝、打造亮点的思路,与山体保护修复项目结合,打造生态绿色的集贤关,与全域旅游结合,打造野外拓展踏青基地。集贤关采石宕口综合治理面积320余亩,整治和绿化面积近100亩,计划早中苗木1万余株,绿化32000平方,预算总投资1340余万元。截至5月,已关停砂石厂1处,完成清运工业垃圾9500立方、建筑垃圾13500立方,整治填埋生活垃圾16700立方,完成绿化4万平方,栽种苗木6000余株。
记者在宜秀区大龙山镇了解到,整治之后将围绕绿矿山、复生态、塑地标、扬文化、促旅游,把集贤关打造成文化创意观光带商业服务园,同时提升改造关口矿区景观。山体生态修复、山体公园建设等一系列“组合拳”即将打出,既保护了生态,又勾勒出了城市美丽的风景线,还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山变绿、水变清、鸟变多,集贤关朝着恢复绿水青山的脚步前进。
(记者/陈娟娟 通讯员/嵇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