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岭镇黄梅村进京汇报交流载誉而归
日期:2015-12-17 13:42:01 来源: 点击:
12月14日,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北京召开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表彰座谈会。 罗岭镇黄梅村农民文化乐园荣获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作为大会6个发言单位之一,黄梅村党总支书记汪小神汇报了黄梅村农民文化乐园“建、管、用、转”四个方面内容,努力将农民文化乐园打造更接“地气”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了“建成一个乐园、传承一方文化、幸福一批群众”的工作做法,引起强烈反响。
《名人家乡创名牌 文化乐园乐农家》
黄梅村距离安庆市区25公里,全村有39个村民组,1018户,总人口4200人。我们村是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的家乡,也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先后荣获省级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第四届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2013年10月3日,刘奇葆部长专程到黄梅村考察基层文化建设,参观严凤英故居,观看凤英剧社表演,对黄梅村文化工作充分肯定,指示我们要打响“严凤英家乡“这个品牌,让黄梅戏艺术”唱起来、沉下去、走天下“。
两年来,我们牢记刘部长的殷切嘱托,紧紧抓住首批省级农民文化乐园试点建设机遇,打造更接“地气”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了“建成一个乐园、传承一方文化、幸福一批群众”。
整合资源,坚持标准,把农民文化乐园“建起来”
本着方便群众的原则,我们一方面整合了省、市、区、镇各级关于美好乡村、文化、体育、旅游等各类项目资金200多万元,另一方面对中心村已有、在建、将建的村文化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以及留守儿童活动室、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进行整合提升。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利用村部、闲置校舍等场地进行改扩建,建成农民文化乐园,并于2014年7月投入使用。文化乐园突出“为民、利民、便民”的理念,按照“一场、两堂、三室、四墙”等标准建设,占地约8000平方米。其中,包括一个2500平方米的活动广场,礼堂、道德讲堂等“两堂”,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三室”,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等“四个展示墙”。同时,还配套建设了音乐房、健身房、老年活动室、家庭生活指导室等场所。活动广场设有一个室外演出舞台和一个室内演出舞台,室外舞台可容纳3000人,室内舞台可容纳300人,设备齐全,可供大中小型活动使用。还埋设了环村地下音响,原汁原味的黄梅戏等“好声音”每天都萦绕在村里的每个角落。村民章彩珍喜欢跳舞,可是以前村里找不到合适的场地。现在章彩珍天天到文化乐园跳舞,在她的带动下,村里跳舞的已经从最初几个人迅速发展到近百人。
协调联动,建章立制,把农民文化乐园“管理好”
我们根据农民文化乐园的功能布局和活动要求,强化一系列政策举措,使农民文化乐园不仅“建”得好,更能有实效,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民群众精神家园。一是确保“有制度管事”。建立健全了运行管理、免费开放、图书阅览等管理制度并上墙公开。二是确保“有钱办事”。区、镇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万元,用于保障农民文化乐园正常运行。同时,鼓励在外地发展的老乡开展捐赠,支持文化乐园建设。三是确保“有人员干事”。建立由村民代表和老干部、老教师、乡土文化能人组成的理事会,全程参与文化乐园规划、建设和管理。明确一名村小学退休教师和一名村里文化能人负责文化乐园日常管理工作。同时,注重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把分散的文艺爱好者凝聚起来,变自娱自乐为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村里每年不定期对文艺骨干开展集中培训,还安排他们上挂区文化馆等业务部门学习进修。
突出惠民,服务群众,让农民文化乐园“用得上”
自建成开园以来,每到傍晚,村民就会聚集到农民文化乐园,参加跳广场舞、唱黄梅戏、娱乐健身等活动,载歌载舞、有说有笑,场景十分热闹。文化乐园成了广大村民茶余饭后的“欢乐园”。我们还定期组织开展篮球比赛、广场舞比赛等文体活动,至今已经承办6场区级大型文艺活动。省里组织的“送戏进万村”活动也走进了文化乐园,村民们在家门口欣赏到了省黄梅戏剧院、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带来的精品大戏。村里80多岁的王奶奶看了省市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后高兴地说,农民文化乐园真好,我好象看到当年的严凤英又回来了。现在,文化乐园每天都免费对村民开放,方便大家读书看报、上网冲浪、学习培训,已成为村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加油站”。同时,还专门设置了亲情视频通话,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与在外打工的亲人交流提供了平台。村里的留守孩子们兴奋地说,现在经常可以通过视频和爸爸妈妈聊天,仿佛爸爸妈妈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还充分利用文化乐园的活动场所,先后开展“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评选、乡村好人评选、形势政策讲座和道德讲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黄梅村落地生根。如今,村民中赌博打架的人没有了、唱歌跳舞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人没有了,爱锻炼学习的多了,信非法宗教的人没有了,做好事传播正能量的多了,文明之花正在黄梅村绽放。
优化服务,拓展延伸,让农民文化乐园“转长久”
兴建农民文化乐园,不仅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平台,还培育出一块文化繁荣的肥沃土壤。在建设文化乐园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擦亮“严凤英家乡”这块金字招牌,让黄梅戏艺术更好地走进基层、走进生活、惠及百姓。一是推动黄梅戏艺术“唱起来”。村民们自发成立的“凤英剧社”,把排练场地搬进文化乐园,演老戏、创新剧,义务为大家提供各种艺术辅导,传承发展黄梅戏艺术。为了让黄梅戏艺术贴近群众生活、唱得响、留得住,凤英剧社30多名演职人员每年演出80余本剧目,其中50余本剧目是发掘整理和自编自创的小戏折子戏。二是推动黄梅戏艺术“沉下去”。以文化乐园为基地,创办“严凤英故里黄梅戏艺术辅导站”,为村小学黄梅戏表演兴趣班进行义务辅导,推动黄梅戏艺术进学校、进课堂,实现了黄梅戏艺术的薪火相传。三是推动黄梅戏艺术“走天下”。近年来,“凤英剧社”不断收到各地邀请,足迹遍及全国十几个省份,每年演出达300多场,观众多达14万人次,黄梅村的黄梅戏正在大江南北唱响。此外,我们为充分发挥“严凤英”的名人效应,投资250万元重新布展严凤英故居,建成严凤英雕像和严凤英故居牌坊,正在规划建设黄梅戏文化产业园。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结合黄梅戏文化、龙舟文化和禅宗文化,设计“黄梅村生态文化一日游”旅游精品线路,年接待游客超过6万人,带动本地群众两百多人就业,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上一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组到白泽湖乡检查评估
下一篇:江学文到五横乡督查指导文明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