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宜秀要闻 > 正文

【新春走基层】处处春意处处歌

日期:2018-03-01 13:18:38   来源:   点击:

 
  春晖行动 
  职业技能培训进一线
 
  2月27日,在市大桥开发区一新能源公司生产车间内,30余名学员正在认真观摩讲师现场操作。
  连日来,宜秀区人社部门联合辖区内骨干企业举办新春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课程采取专家讲授、现场互动、观摩实训等方式,把培训班搬进生产一线,让学员们在较短时间内熟练掌握从业要领,顺利实现就业。
  同时,该区还以双创基地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为平台,开展创业服务“春晖行动”,连续举办8场新春就业创业培训大讲堂,对返乡的100多名有创业意愿的大学毕业生和务工人员,进行了SYB——“创办你的企业”的创业知识培训,并通过持续加大创业政策支持,突出打造创业载体,实现创新创业带动更高质量就业。
 
 
  农村喜事“减半”树新风
 
  农村过年喜事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纷纷回乡办喜事,大家积极响应移风易俗的号召,喜事“减半”处理树新风。
  腊月、正月也是农村办喜事的高峰期,在宜秀区白泽湖乡月形村,村民余宏淑给儿子操办婚礼没有大操大办而是“减半”处理,二朝、三朝回门饭都节省了下来。“我儿子结婚,不要大操大办,我就是简单搞的,我媳妇家里都还支持,热热闹闹的,只要他们夫妻俩和和气气的,我们两头的老人都高兴。”村民余宏淑跟记者说道。
  2017年以来,宜秀区组织开展“反对大操大办、破除陈规陋习、提倡文明新风”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成立了乡风文明监督小组对陈规陋习进行制止和规劝,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导向作用,与每个农户签订遵守协议。
  “我区大力推动移风易俗,促进文明养成,全区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现象基本消除。通过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参加文体娱乐、参与社会公益,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宜秀区文明办主任王文革说。
 
 
  脱贫又脱单
  日子比蜜甜
 
  “多亏了扶贫好政策,我才能娶上媳妇!”44岁才当上新郎,宜秀区白泽湖乡龙华村村民孙长发难掩激动。今年春节对他来说别具意义,正月初八那天他盼来了自己的大喜事。2月28日,记者来到他的家中,虽然家庭装饰看起来很简易,却仍然能让人感到喜庆的氛围。
  25岁时,一场意外导致他左侧肢体二级残疾。在这之前,孙长发是一名厨师,每月有七八百元的收入,日子过得还不错。残疾后,便瞬间跌入贫困的光景中。“找不到工作,整天在家里唉声叹气,靠亲戚朋友接济过日子。”孙长发告诉记者,他很多年没有为过年忙过了,年夜饭都是凑合着吃,一来是因为没有收入,二来自己是孤家寡人没有过年的氛围。
  自从被纳入贫困户行列,孙长发的情况就备受当地帮扶干部关心。2015年,在乡村干部的支持下,他干起了种植业,种上了四五亩蔬菜,当年便有了8000多元的收入。随后逐渐扩大规模。2017年,申请小额扶贫贷款,流转160亩池塘,全部种上莲藕,整整赚了5万元。去年年初时市农委还送来200只鹅苗,年底已经全部卖出去,足足增加了1万多元收入。
  不仅如此,他还享受了危房改造的政策,把原来的平房改建成一栋二层楼房。孙长发高兴地带领记者参观他的新家。宽敞明亮的房间里,空调、冰箱、彩电等家电一应俱全,大红喜字贴的满目皆是,到处都透露着新生活的气息。
  不仅日子活起来了,孙长发的精气神也恢复了。在一次市残联举办的残疾人技能培训活动中,他认识了来自望江县高士镇的聂二霞。同为肢体二级残疾的聂二霞也是一名贫困户。相似的经历迅速拉近俩人距离,又在扶贫产业的学习中经常互相走动,一来二去逐渐产生了感情。“她学了手工,在家里绣十字绣,每月残联部门下发订单,不愁没活儿。我2017年已经脱贫了,相信她2018年也会脱贫。”孙长发满脸高兴地说,现在的日子比蜜还甜,相信以后还会更好。
  
(记者/丁晶  陈娟娟 通讯员/嵇奕华  郑超)

上一篇:宜秀区2018年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下一篇:以情感之 以理服之 以助暖之 ——宜秀区综合施策多措并举 积极化解信访案件